本文字數1091,預計閱讀2分鍾。
網上有個段子,說穿AJ的人,可以允許自己被淋濕,但不能允許AJ被淋濕,於是下雨天的時候,他們會把AJ脫掉提著,光著腳趟水。
我不相信,於是有一次問一個自稱“鞋狗”的朋友:下雨天你會把AJ脫掉光腳走嗎?他說:會。
我到現在仍然無法理解。那應該隻是在用誇張的方式說AJ很貴要好好保存而已?
當然啦,本文的主題不是AJ,不過這卻讓我想到哲學家狄德羅的那個故事。
丹尼斯ⷧ德羅是18世紀法國著名哲學家。有一天,朋友送給他一件質地精良、做工精細、圖案精美的紅色睡袍。他穿著它在家中四處走動,顧影自憐。隨後他馬上發現,家裏的家具款式太老舊了,地毯太粗糙了。於是為了和睡袍配套,他先後把家具地毯更新換代,以達到檔次的匹配。當他穿著紅色睡袍在變得富麗堂皇的家裏走動時,他突然感到了別扭: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指揮,甚至是脅迫了。他甚至以此寫了一篇文章,題目是《與舊睡袍離別的痛苦》。
兩百多年後,在《過度消費的美國人》一書中,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家朱麗葉ⷦ𝧾 爾將狄德羅的“睡袍之苦”形容為“狄德羅效應”或“配套效應”,說的是人們擁有一個新物品後,會不斷配置與之相適應的物品,以達到一種心理上的平衡,往深了說,人們常被一些毫不相幹、大可不必的人和事指揮得團團轉。這個理論的影響超出了經濟學界。
中國古代也有同樣的例子。商紂王繼位後不久,叔父箕子看到他請工匠用象牙製作筷子,擔心不已。在他看來,紂王既然用了珍貴的象牙做筷子,其他器物恐怕也會隨之更新,然後就會千方百計地想要享用山珍美味了,繼而又會想穿綾羅綢緞,住奢華宮殿。果然不出所料,紂王隻用了5年,就變得窮奢極欲、荒無恥,最終覆國。這就是紂王心中的“配套效應”在作祟,最終使紂王被外物支配亡了國。
所以消費主義為什麽是個無底洞?在我們下手買那個幾萬塊的包的同時,我們需要想的並不是這筆支出本身,而要想到隨之而來的“連鎖反應”——不要以為你會止步於買這一個包,俗話說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,為了配得起這個包,你會想買更好的衣服,更好的鞋,用更貴的化妝品。我們要警惕的不是買包的錢,而是買包之後可能的消費。而不管是AJ、睡袍、碗筷還是買包,說的其實都是人被物欲牽製的狄德羅效應(有能力負擔的除外)。
當然,這個心理本身並不是隻有壞的一麵,在本文中我更多地例舉了負麵例子而已。在把辦公室搬到深圳某個中心區後,我們的樓下有五層樓的超級商場,裏麵布滿了名牌專櫃,我的同事說,當工作很累、不想努力時,樓下的包包就是奮鬥的動力。而如果說有一句話可以適當解決“狄德羅效應”這個問題,我認為是——在能力範圍內買最好的。當我們對內心的“配套效應”把握得當,那麽這種追求和欲望,是可以催人奮進的。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